主後2024年 03月 29日 星期五

宗教改革與公民社會 – 2017/10/29

日期: 2017年10月29日

講員: 夏文學牧師

題目:宗教改革與公民社會

聖經:路加福音四章16~22節; 馬太福音五章13-16節

路加福音四章16~22節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
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

 

馬太福音五章13-16節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第一堂台語講道影音

第一堂獻詩影音

第二堂華語講道影音

第二堂獻詩影音

講道大綱

10月31日對基督徒而言是一個除了聖誕節、復活節以外,應該要紀念的重要日子,在500年前(1517年10月31日) 馬丁路德於萬聖節的前一天,在威登堡教會的門上貼出布告–反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徵求學術的辯論。從此開啟了宗教改革之路,今年大家紀念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週年,因此本主日,牧師也以『宗教改革與公民社會』為題一起來思想我們所信奉的基督及所屬的基督教與這個社會的關係為何。

 

本主日主題經文講到耶穌進到拿撒勒會堂宣讀經,可見得耶穌經常去會堂,也熟讀聖經,耶穌所宣讀的經文是出自「以賽亞書 61:1~2」,從經文來看,有兩種不同層次的意義,就表面來看或可當成為當時社會的彌賽亞來臨,但另一個是心靈層面的釋放。主耶穌在他開始傳福音時,正式宣告他連結於先知的傳統與預言,而且主耶穌宣揚的福音是進入人民之中,與人民生命、生活息息相關的。

基督這樣的宣告是上帝的心意,也是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精神,是一個入世與社會百姓在一起的宗教,馬丁路德改革運動的明確口號是:惟獨信心,惟獨恩典,惟獨基督。在五百年前這個改變歷史的「宗教改革」,從德國、瑞士,歐洲大陸陸續爆發,在當時這樣的改革是很嚴重的事件,甚至要犧牲生命的,在1521年4月馬丁路德前往沃木斯議會答辯時,不顧朋友勸阻也極力要前往,他說:「即使魔鬼像屋頂上的瓦那樣多,充塞沃木斯,但為了神的真理,我也必須去!」,在那次的議會答辯中,他講了一段震動歐洲,改變歷史的話:「除非聖經或理由清楚的說服我。我不能,也不願收回任何的意見。這是我的立場,求上帝幫助我。」

此後,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國語言,讓所有人民能自行讀經。他並開創了「會眾唱詩」,將詩班唱詩的傳統,還給了一般信徒。

牧師分享說,宗教改革承繼了初代教會的「公共事件」本質,衍發了今日普世—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思潮,基督教在初代開始發展時的社會處境中,其傳播就是一個「公共事件」(public event)。就如在使徒行傳26章26節,保羅被亞基帕王審問時,提出辯解:「相信每一件事王都注意到了,因為這些事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意思就是,我們這個信仰,並非發生在一個隱私的場所。基督教信仰不是發生在一個隱私角落,因它發生在公共的領域。甚至耶穌被定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也是一個公共、政治的事件。

夏牧師說,基督教在今日面臨最大的危機就是它的隱私化(privatization of Christianity),若基督教變成私下才能說的事情,就無法在公共領域表達基督教的信仰。兩千年來,基督教從來不是一個隱私的信仰,而是一直在公共領域中發揮功能。

 

牧師舉幾個證明基督教深入這個社會的例子

1.初代基督徒的公共見證:主後公元165年,發生了可怕的傳染病(天花)。在這個公共災難中,基督徒發揮了公共性格,比別人表現出更多關照病患的英勇精神,更有不少執事因照料瘟疫的病患而感染致死,基督教因此快速成長。

2.十六世紀加爾文在日內瓦的見證~推動城市神學:當時的執事主要職責除了教會的事務以外,還要擔任救濟院、慈善機構,或難民收容所的負責人,加爾文主張教會應是社會的道德監督者,他也關心日內瓦的經濟政策,防止窮人被剝削,並協助市政府推動制定「節約法令」,提倡節制合理的生活消費方式。

3.二次大戰參與對抗納粹政權的潘霍華牧師~他身處獄中時才更深地體認:「只有徹徹底底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才可以擁有信仰。」因此他選擇投入在那個時代的風暴中。

4.東德的「蠟燭政變」,東柏林教會的一位牧師,他自1987年帶領三位青年查經,他們讀到以賽亞書九章深受感動,他們想讓共產政權下的東柏林「看見大光」、「有光照耀他們」。因此,他們逢人就問:「你想讓我們的國家多點亮光嗎?」就分給他一支蠟燭,然後告訴對方,用同樣的方法去分蠟燭。因此在1987/11/9引發30萬人手拿著蠟燭走上街頭,把第二次大戰後隔絕東西德人民記號的「柏林圍牆」摧毀了!

 

接著,牧師以第二段經文~馬太福音五章13-16節,來分享主耶穌的「光鹽教導」,基督要門徒成為世上的光與鹽,也就是要基督徒進入社會人群並帶來影響,我們不應該對這個社會漠不關心甚至沉默。牧師舉希特勒時期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oller)的警語~沉默的代價這段話讓大家省思:

最初,他們來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後來,他們來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再來,他們來抓工會成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向我來,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我們現今的台灣社會也有許多值得我們關切的事情,例如,環保、空污、食安;經濟發展與分配不均、年輕人低薪;政治與族群認同;轉型正義、社會公義;司法、教育、人權等議題。這些議題我們都不能置身於度外,甚至要深入關切,在黑暗中帶來光明。

牧師做結論說,今日的基督徒不只要追求內在靈性與生命的成長,更要成為社會的光與鹽,這是宗教改革領袖一切為「榮耀上帝」理念的真正實踐。

Check Also

2024.03.24台南神學院奉獻主日講道-傳到地極-劉立仁 牧師